找回密码
 亲,注册吧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微信登录

微信扫一扫,快速登录

官溪人网 门户 最美官溪 查看内容

官溪的介绍 - 潺潺的溪水,悠悠的青山,清华出一脉,美丽的官溪。

2014-12-25 13:44| 发布者: 站务管理| 查看: 1642| 评论: 9 |原作者: 官溪人

!jianjie!官溪村﹣过与现在 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江南村落,以溪水而得名,坐落在浙赣两省交界处。在官溪境内有三条溪水,主干为官溪,绕外村而过。另有两条支流,一曰梅溪(或称梅花溪),一曰桃溪(或称桃花溪),分别由梅坑和 ...



  • 官溪村﹣过与现在

       逶迤的青山,隐隐的村落,柔柔的小河,弯弯的小桥,幽幽的山野清香……这片青山碧水间,拥有一份久违了的古朴与宁静。大约有1000来户人家栖息在这方土地上,他们大多是胡姓子孙。
       这里就是官溪。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江南村落,以溪水而得名,坐落在浙赣两省交界处。在官溪境内有三条溪水,主干为官溪,绕外村而过。另有两条支流,一曰梅溪(或称梅花溪),一曰桃溪(或称桃花溪),分别由梅坑和内村注入官溪。
       官溪村,原属浙江江山,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这些行政村就以划入江西版图,归玉山县管辖设官溪乡,上世纪九十年代撤乡并入仙岩镇管辖。(根据我国行政版图划分规则一般以河流,山脉作界,原江山管辖现归仙岩镇管辖的所有地方,流水全部要流经八都溪,进入冰溪河,再进入信江,最后注入鄱阳湖,汇入长江涌进大海。)所以归江西玉山县仙岩镇管辖是历史和自然的选择。



  • 官溪﹣古建筑
      走进官溪,最让人神往的就要数村子里的那些老房子了。最早的建于明清,最晚的也建于民国时期。潺潺江南水,幽幽古巷深,青砖黛瓦的老屋,高大的马头墙……循着孵石铺就的小径,走进一所所古旧的庭院,高墙上镶着精美青石窗棂,梁柱间雕着福禄寿禧图案,角角落落里也透露出古朴清秀的风韵。
      历经百年风雨的白墙,部分石灰已经剥落,露出一片片精致的青砖,略微显得有些暗淡。石雕花窗透过雨后黄昏纯净的微黄光影,丝丝缕缕洒在前院的青石板地上。老街寂寂,高柳鸣蝉。曾经显赫一时的门楼前,女人们背倚着退了色的油漆大门,正闲话着家长里短,她们吴音软语依旧,几十、上百年间留存下来的还是那般温馨的记忆。




  • 官溪﹣胡氏宗祠

       这里曾有童谣如此流传:“官溪祠堂南坞井,新塘边糕礼贤饼。”当然,在官溪的古建筑群里最厚重与沧桑的,当属具有“江南第一祠”之称的胡氏宗祠了。内村的胡氏宗祠,由大门、正厅、戏台、厢房等部分构成,还有月池、文昌阁、桃源桥及碑刻等附属建筑。
       据顺治十六年《胡氏家谱》记:宗祠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(1614),经明崇祯年间的改造,前架平屋、大门、戏台及两厢的结构成了今天的模样。相传,胡氏有一先祖曾是太子陪读,太子登基后,特赐宗祠以缩小的皇宫造型建设,以示皇恩浩荡。整个祠堂是封闭式长方形,总面积计2394平方米。坐西北朝东南,丛林环抱,绿野平川,前中后三重以纵轴线次第排开,整体布局井然有序。外设照墙、水池,照墙上题有“腾蛟起凤”四个隶体大字,典雅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于凡俗的气势。水池呈新月造型,蕴涵“千长古月”之义。内设戏台、中堂、寝庙等部分,两边是厢房酒楼。整个宗祠的外型远而望之呈龙型,左右各有一井,那是“龙”的双眼。真龙不可缺水,新月型池塘,以及门前清水潺潺、源源不断的桃溪,让这条“龙”更具无限的灵气。
       前架为十一开间平屋,正中大门盖有三重歇山式门楼,装饰雅观,气势宏伟。牌楼横匾刻有“飨保万龄”四个镏金楷体大字,门楼两旁大柱子上挂着门联:“陈国家声旧,官溪世泽长”,这些题字笔法古朴、苍劲、圆浑,彰显了曾经显赫的家世,也寄寓了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福。
       戏台,号称“江南第一台”,建于大门背后,与祠堂融为一体。正台高8.4米,宽9米,进深7米,台面离地2米。两侧副台宽4.3米,深4.6米。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,台面以木柱支撑,上铺台板,为固定式,俗称“万年台”。戏台前沿由一排低矮的红色栏杆将台面周围围住,台中的巨副屏风装饰着立体花边,四扇马门上下错落,使舞台显得更加舒展和宽敞。后台较前台高1.4米,其深3.9米,宽13.3米。台上,梁、柱、撑腿皆雕满人、物形象,天棚顶处的三口多角藻井绘有戏文彩画。藻井由十六组斗拱组成放射状,呈覆斗式八卦形,以盘龙圆心结顶,周边复套一小八卦,整个构件规正精致,富丽纤巧。戏台上为二重的歇山顶,青灰筒瓦,正脊龙吻双尾巧妙上翘,直刺青天,显得古朴灵动。梁架的额枋、月梁、斜撑、雀替等雕饰,均为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,尽显匠心独运的建筑技巧。戏台左右为“报功”、“泽德”两栋廊房,与后台相连,衔接中堂。两厢房、天井和中堂一起,可容六百观众同场观戏。
       戏台曾在清光绪十年(1884)大修一次,至次年春上告竣。如今,后台粉壁上尚存当年班社的题字。在题字里头可以发现光绪二十五年广丰万春班先后两次演出的剧目:正本《铁冠图》、《碧罗衫》、《绣花球》、《连环记》;前后折戏(单折)《上马斩左》、《三岔口》、《战马超》、《泗洲城》、《罗成降唐》、《水漫》、《断桥》等。另有光绪三十年的“江邑大王福班”、“大明班”、“紫云班”以及民国时期的“衢州贵云班”、“金华稠舞台”等戏班剧目。
       戏台与中堂间隔着的大天井,平坦规整。站在天井间,虽然戏台上不唱一字,但耳边依旧有梨园歌声缭绕……
       中堂为宗祠的正厅,进深顶高,空间开阔,梁粗柱壮,人手难以合围。如此这般的雄壮,让人感受到了百年以前作为一个家族处事中心所特有的威严。檐枋上铺以斗拱装饰,为抬梁和穿斗式结合的建筑手法,别具风格。中堂之上前后挂着“清华一脉”、“理学名宗”两块牌匾,柱子上也依次挂着“月开十口成千古,水别三溪共一源”、“七星池水流九曲,一寺佛光映三台”两幅对联。“月开十口”即“胡”字,“成千古”与“千长古月”、“飨保万龄”遥相呼应、相得益彰;“清华一脉”与“三溪共一源”互为呼应,指明官溪胡氏先祖源于婺源县清华镇胡氏一个支脉,并寄以居住在官溪和桃溪、梅溪的胡氏三个支脉,要像三条溪水一般三精诚团结,共建美好家园的美好寓意。
       据说,当年发达后的胡氏三兄弟计划在三条溪水边各建一个祠堂。长兄的后人在外村建起了一个规模宏大、气势不凡的宗祠,可惜已在抗战期间被日本人焚毁。二哥的后人在内村的桃溪畔建起一个规模略小的“胡氏宗祠”,至今保存善好。三弟觉得梅溪边过于狭隘,没有回旋余地,于是放弃在此建祠堂的念头,举家迁至铅山。在今天,我们仅能看到内村的胡氏宗祠。也许,正是因为它历经磨难,穿越了数百年历史,才显得其厚重无双,价值可贵。该祠已于1987年12月被列为江西省保护文物单位,在乡人的努力下,加入到“国保”之列也该为期不远了吧。
       数百年来,桃溪缓缓地绕祠而过,清澈的溪水荡漾在白墙黑瓦间,朱漆雕梁、翠彩画栋,青石铺道、垂柳依岸。转角处,有一座拱形的小石桥,上下各有七个台阶,名唤“桃源桥”。这看似寻常的江南小景“小桥流水”,可在官溪人眼里,它却是那么的神圣。秘密就在这七个台阶上,在过去,无论来人的职位高低,到了此处,文官得下轿、武官得下马。因为,要是上了这七个台阶,前面就到了胡氏宗祠,而这个祠堂是经皇上特许、按皇宫样式建造的,是神秘异常的圣地,所以,无论你是谁,到了此地那也得按皇宫的规矩来办——下轿、下马。因此,在官溪,它还有个古老而神秘名字——“七步金阶”。
       相传,当年任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军法处处长的胡吉标,意气风发地回乡,到了家门口却被拦下来,老爷子问他:“你经过‘七步金阶’有没有下马?”或许是归乡心切,年轻的胡吉标早就把这事给忘了。没办法,只好黯然地牵着马来到村外,然后一步步走着回家。
       当年,从官溪走过桃源桥,就可以远向浙江、福建,此处就是个交通要道。现如今,这里没有了官轿,没有了高头大马,桃源桥也早已失去昔日的风光与威严,桥上长满了杂草。但每逢春季到来,流水依旧带着桃花在桥下淙淙地流淌。







收藏 分享 邀请
鲜花
鲜花
握手
握手
雷人
雷人
路过
路过
鸡蛋
鸡蛋
!yiyou! 9 !rencanyu!

!latest_commentm!

  • 引用 游客 2014-12-28 01:06
    真的不错哦
  • 引用 游客 2014-12-29 19:52
    必须赞一个!
  • 引用 游客 2015-2-5 20:57
    好!!!!!!!!!!!!!
  • 引用 游客 2015-2-5 20:58
    官溪老街今天着大火了!

查看全部评论

返回顶部